活動報導

專家齊聚台灣雲協 共同探討「AI 時代的企業思維與因應之道」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友善列印

  面對人工智慧浪潮,相關應用與發展正逐步改變人類的生活、工作及產業型態。各種名詞,如物聯網、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資料探勘等議題討論亦紛至沓來,台灣雲協特別於8月29日,以「AI 時代的企業思維與因應之道」為題,邀請到台灣協會的多位技術專家,包括精誠集團AI+ Generator營運長蔣居裕、資策會智慧系統所所長馮明惠、華苓科技董事長梁賓先等人,就企業因應之道、如何促進企業AI化、強化產業鏈競爭優勢等面向進行探討。   

  工研院協理同時也是台灣雲協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余孝先於開場時表示,人工智慧六十多年來的發展起起伏伏,近年來,深度學習、大量資料的運用、演算法等技術的進步,加上電腦可以支援運算的功力大增,AI在這波浪潮下又再度重生。

  精誠集團AI+ Generator營運長在會中分享他對AI發展的洞察,以及關聯之人、事、物與行業應用情境。蔣居裕特別指出,很多人認為AI擁有自我意識,能夠有獨自思考的能力,但其實現在的AI比較像是MA(機器能力),他點出Intelligence可分成五個層級,分別為規則(例如:開車要開右車道)、知識(例如:台灣夏季吹南風)、意識(例如:因為愛犬的去世而引發憂鬱)、自我 (例如:沒來由半夜想吃漢堡)、心靈(例如:接受不完美、不吝於稱讚他人);其中規則及知識屬於弱人工智慧,而意識、自我、心靈則屬於強人工智慧。現在的AI可能還停留在弱人工智慧的知識領域,並無法自動Think Out of Box,AI的知識原型還是要倚靠各領域的專家來訓練。蔣居裕強調無論應用AI、還是訓練AI,只要事關模型或資料,都需要長期持續的投入。並搭配人機協作或體驗設計,來協助提升準確率。

    而華苓科技董事長梁賓先則認為,擬人化是ICT應用的趨勢,AI在五感知覺、內容類比、語意學習、肢體擬態、身心協調都有如物聯網、VR、聊天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等相對應的發展,進一步他也點出今日AI的兩大發展方向就是感知(Perception)與認知(Cognition),AI漸漸能夠識別語音、圖像,並用機器學習提高對資料的認知。另一方面,對於物聯網產業今後的發展,他也點出目前還需克服行業標準碎片化、基礎設施成本高昂、技術複雜度高等,行業缺乏統一硬體、作業系統標準,大量精力花在如何相容各種硬體型號,感測器及晶片種類繁多,也讓製造成本難以下降。

  在應用方面,資策會系統所所長,雲協技術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馮明惠指出,當AI逐漸向邊緣運算靠攏,台灣廠商的機會就來了,因台灣有很強的硬體優勢,可帶動很多新的商機。經濟部目前也在推動跨領域法人組織互相合作,提供領域知識,加強智慧製造技術的整合,並開放給業者運用,此外,資策會也正與研華科技、工研院合作開發物聯網雲平台,希望能夠助台灣廠商一臂之力,加強我們的智慧製造優勢。

  會後雲協會員也針對當天演講內容疑問踴躍向專家請益,互動熱絡,下場次技術專家研討會將於11月舉辦,歡迎有興趣的會員踴躍參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