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進軍太空尋找新藍海,衛星物聯網SIG邀集產學研跨域探究新商機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友善列印

一一

近年台灣太空產業蓬勃發展已經擺脫嬰兒期,對台灣太空領域廠商可謂一大突破,面對國際蓬勃發展的衛星市場,台灣廠商如何定位並與國際市場接軌? 台灣雲協衛星物聯網SIG呼應此一議題,從國際衛星市場趨勢出發,聚焦台灣衛星產業供應鏈現況以及多面向發展,探索國際領先指標的應用有哪些以及台灣企業的可能商業模式何在。台灣雲協衛星物聯網SIG於8月24日舉辦「台灣衛星產業趨勢與國際媒合機制」交流研討會,雲協會員廠商及產業先進們踴躍出席當天活動參與交流討論。

一一

活動由衛星物聯網SIG總召集人劉瑞隆開場致詞,提到台灣在1996年開始發展衛星,當時全世界有發展衛星的國家極少。台灣雲端物聯網產業協會作為國內極具代表性的公協會之一,致力於連結產官學研,也在去年成立「衛星物聯網SIG」,成立主要目的是協助業者、連結政府相關資源,還有研究機構(如工研院)、學校(如中大)等,一起發展台灣的衛星產業,並輔導業者進軍全球供應鏈,讓台灣大放異彩。

本次活動特別邀請到國家太空中心的黃楓台組長、工研院資通所高榮揚組長及蔡華龍經理、遠傳電信梁翔渝協理、中華電信陳錦洲副總經理、台灣大劉建倫副總經理及中央大學林映岑助理教授,分別從台灣衛星產業發展現況、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發展現況、國內衛星產業驗證測試案例及產業推動、低軌衛星產業應用與business model及國內太空人才培育現況等角度來與大家分享,迴響豐碩。

首先由國家太空中心黃楓台組長跟大家分享台灣的衛星發展現況。他從衛星分類、火箭分類再到軌道分類,台灣所研製的衛星主要是100~500公斤之間的小型衛星(如:福衛三號只有62公斤重,一個人就可以把它抬起來),還有近年所研發並發射的立方衛星,大約是1~10公斤之間,甚至再大一點也頂多是十多公斤。再以太空預算來說,台灣2021年的太空預算只有7,100萬美元,在全球排名第35名,但2022 已有大幅成長。若以全球擁有衛星的國家來看,台灣的數量屬於10~29顆之間的第三層,在國際太空發展仍屬名列前茅。

目前台灣的衛星發展計畫,已執行完畢的計畫包括福衛一號、福衛二號和福衛三號,正在執行中的是福衛五號,這是台灣第一顆自主研製的遙測衛星;另還有福衛七號,這是三號的後續衛星,最主要的功能是可改善天氣預報,讓未來颱風預報路線更為精確,也可提供電離層觀測,是台美合作的成果。另還有獵風者衛星,是福衛七號的一部分,也是台灣第二顆自行研製的衛星,也搭配更多國內自製元件,它的發射將再次印證台灣的衛星自製能力。獵風者衛星預計在2023年1月發射,敬請拭目以待。未來還有福衛八號,將搭載更多國產關鍵元件,讓國產衛星產業能更快速蓬勃發展,並建立國內的衛星自主供應鏈。

再來是B5G衛星。這是台灣第一顆自製通訊衛星,是由太空中心與工研院共同負責,預計在2025年至2026年會完成第一顆、第二顆衛星發射。未來台灣太空產業的佈局,包含衛星製造(衛星元件、酬載)、地面設備(消費性設備、網路設備和GNS設備)、應用端和發射服務等。台灣30年所建立的基礎能量,未來希望能整合國內的優勢產業,包括電資通訊、半導體、精密機械等,打造新的護國神山。

 

針對台灣低軌衛星發展現況,由衛星物聯網SIG WG1召集人-工研院高榮揚組長開場,並由蔡東龍博士跟大家分享,當中提到2024年國際預估將累計發射超過6,000顆低軌通訊衛星,將帶來龐大地面接收設備商機,並指出台灣低軌衛星產業的機會,廠商應盤點實力,開發以下關鍵技術:基頻通訊技術、晶片及驗測能量,同時根據國際趨勢、頻寬及應用服務,選擇具擴充性的頻段來發展產品和應用服務。蔡博士也向大家介紹台灣Beyond 5G低軌衛星計畫,目標是建立台灣第一顆國產自主發展之通訊衛星及相關衛星產業技術能量,也建立國內第一個低軌衛星通訊實證場域。預計2025年及翌年,陸續發射第一顆及第二顆實驗衛星。工研院在本計畫擔任台灣LEO通訊系統設計與規劃角色,並協助台灣LEO通訊酬載與地面接收設備產業技術合作、升級及驗測,透過本計畫,期能協助推動低軌通訊衛星產業,並與相對應的機構及產業供應鏈共同合作。

接續,由本SIG WG2代表,遠傳電信梁翔渝協理跟大家分享「太空產業國際先驅與國內驗證測試案例與產業推動」這個議題。WG2的任務是攜手產官學研,因應國際趨勢與規範,媒合驗證資源與管道,也說明GEO/LEO通道模擬驗證及國際間的衛星地面站設備檢測規範,根據訪談檢測單位,台廠供應鏈出口衛星地面站設備的主要國家為以美國、歐盟及日本,並建議台灣可以這三個市場的檢測項目作為台灣衛星設備標準制定之參考。梁協理也提出包括消費性通訊、衛星固定通訊、衛星移動通訊及遙測與地理等四大LEO衛星通訊服務應用場域示範說明及5G智慧船舶應用案例。

之後由本SIG副總召集人,同時也是WG3召集人的中華電信陳錦洲副總經理為大家說明「衛星應用與Business Model」。中華電信專注於衛星通信服務,衛星通信的優勢包括:涵蓋範圍廣、不受地形限制、地面設備架設容易、廣域廣播點對多點與私有電路安全性高等好處,但也受限於頻譜、雨衰問題、頻寬及射頻設備成本高、微波干擾及天線指向性等問題,因此低軌衛星和5G整合是絕佳的通訊系統方案。LEO衛星網路的廣覆蓋、低延遲、寬頻化和低成本等特色,在LEO衛星通訊服務商用化後,若能與5G或未來6G系統融合,作為通訊輔助及備援方案,可提供更大的資料傳輸能力。WG3的任務是鏈結衛星產業商機,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先盤點能量,了解國內的衛星產業生態系統有哪些廠商,因此今年的主要任務是邀稿並編撰衛星產業生態圈手冊。

 

此外,大家都以為台灣的太空產業發展較晚,但其實太空人才培訓卻是從1962年就已開始。衛星物聯網SIG WG4的任務主要是負責人才培育與產學研媒合,本次會議WG4由台灣大電信劉建倫副總經理代表引言,並邀請到WG4副召集人-中央大學林映岑助理教授,跟大家分享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成立歷程及新進所進行中的「台灣太空事務青年人才選訓計畫」,希望未來能為台灣培育更多的跨域太空青年人才,也邀請雲協會員廠商及衛星物聯網SIG成員未來可提供寒暑期太空人才實習機會,進行產學媒合交流。

再來就是WG3今年的重頭戲,由衛星物聯網SIG副總召集人-中華電信陳錦洲副總經理向大家報告今年度要執行的衛星產業生態圈手冊編撰工作,並請主秘協助報告工作內容。如前所述,衛星物聯網SIG目前積極進行《台灣衛星產業生態圈手冊》目的有二:對於產業面而言,是為了型塑台灣衛星產業供應鏈的樣貌;對於業者而言,是要透過盤點,讓大家能快速找到神隊友,結盟搭夥進攻國際商機。我們的短中期任務目標為盤點地面設備零組件及衛星本體零組件廠商,型塑產業供應鏈;長期任務目標則是鏈結地面通訊設備系統及衛星通訊酬載系統之國際市場供應鏈。

 

在交流與討論時間,迴響熱烈,其中,十大科技的張道治博士提到,建議請協會可以建立可模擬多個衛星環境出來,讓廠商在研發產品時可實地量測太空中高溫高輻射的環境並模擬,進而可快速研發相關元件或應用。對此,SGS廖兆祥博士回應,希望政府可以盡快提出衛星元件測試的標準和規範,讓想要跨足到衛星元件的廠商可有依據,先從模擬和CE入手會是比較快的方式。太空中心應該有這些模擬儀器或數據可介紹,希望未來有機會借鏡,幫助產業發展。

衛星物聯網SIG的WG2代表-遠傳電信梁翔渝協理也以其合作夥伴之一-羅德史瓦茲為例,它也是在跟聯發科做模擬測試的時候,是用兩台它們自己的機器在模擬衛星在太空中,快速移動方向所產生的誤差,也有跟LEO的公司(如:OneWeb)有簽訂協定,會將LEO資料放到模擬器哩,透過這樣去看所製作的晶片能否通過測試,這樣可能比較接近實際環境。以上合作方式,敬供大家參考。

台灣雲協的程懷妥總幹事最後總結,協會致力於5G相關應用的產業推動,在去年(2021)年底成立衛星物聯網SIG正是希望從5G互補的角度看衛星產業。本SIG目前轄下四個working group,從台灣低軌衛星現況到檢測、再到生態系及人才培訓,這幾個議題都很重要,但在這些議題之前,首要之務就是先盤點產業,都希望能納編到生態圈手冊,尤其是新創公司和中小企業,可能市場能見度不高但產品很好,台灣雲協理監事或在座各位貴賓的公司都能相互合作,邀請在座各位共襄盛舉。

TOP